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27年前,怀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和做一家中国人自己的衡器厂的想法,30岁的郑建利从陕西来到崇明港西,研究制造民用传感器,“闯进”当时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上海衡器行业。27年间,他始终坚守在研发一线,带领科研人员从无到有,设计生产了上千种民用传感器,产品从上海销往全国,乃至欧盟、俄罗斯、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建利
01做中国人自己的衡器厂
衡器,是测定物体质量的仪器;如果把衡器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其实当初没想到会来崇明,创办一家传感器企业。”来自陕西的郑建利回忆说,自己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进入一家国家军工单位进行技术研发类工作。由于能力突出、技术过硬,他还参与制定了中国传感器可靠性测试规定,还带领团队研发制造了多项国防技术成果,其主持研发的直8、直9直升机吊挂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抗震救灾中。
1996年,是郑建利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上海衡器行业一位老前辈向我提起,有个地方愿不愿意去,那儿想办一家传感器企业。”郑建利坦言,自己并没有多想,只是回道“先去看看”。不过令郑建利感到意外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动身到老前辈口中的崇明“看看”,港西镇政府便主动找上门来,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几年的郑建利,此时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让他坚定这个想法的,正是当时的行业现状——整个上海衡器行业外资企业一家独大。“我就想做一家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衡器厂,不能让中国市场全让外资企业占领。”有了政府部门的满满诚意,郑建利的信心更足了。1996年10月,郑建利踏上崇明这片土地,创办了上海永恒电测仪器有限公司,一待就是27年。
02用奇思妙想解决实际问题
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困难。当时衡器行业的生产许可证非常难获取,这是郑建利到崇明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郑建利带领一帮生产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终于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取得了生产许可证。
郑建利设计草图
拿到许可证,只是一个起点。传感器是实验力学,需要大量的产品实验和大量的测试数据,这就离不开专业的设备。有时候买不到适用的设备,郑建利就借鉴其他设备的原理,自己设计、组装,把“奇思妙想”转化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在公司车间,有10多台这样的设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4台郑建利刚刚设计出来的机器,整合了多种加工工艺。“比如四角修正,原先1个工人大概要花6分钟才能完成1个,现在有了这台机器,1个工人3分钟就能完成4个,大大提高了效率。”郑建利介绍说。
苛刻的测试环境也是传感器研发过程中时刻要面对的难题。一次,公司的产品准备出口俄罗斯实验室,但是俄罗斯实验室的标准非常高,要求在40℃到-40℃范围内进行产品可靠性测试。“为了方便活动,进入-40℃低温箱时,只能穿一件棉袄、灌几口高度白酒,冷得鼻涕眼泪都糊在脸上。进入40℃的高温箱时,又热得脱到只剩下背心。”3天时间里,郑建利每天都要在40℃和-40℃的环境中进进出出,分别待上半个小时来记录检测数据,最终完成了测试,并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实验室的认可,成功把产品出售到俄罗斯。
自主测算系统投入社区使用
“生产产品,必须仔细、务实,才能保证客户在应用时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凭借着这股子钻研精神和对质量的精益求精,郑建利带领着团队从无到有,设计生产了上千种民用传感器,被应用于联想智能无人仓库、阿里巴巴无人超市等场景中。从1998年至今,其产品远销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在欧盟、俄罗斯还是东南亚等地,都有郑建利生产的传感器。
03放弃专利造福社会
环形压力传感器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多年来,除了衡器行业,郑建利还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应用在工业控制上的环形压力传感器及螺杆型筒式拉力传感器,并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
环形压力传感器运用于煤矿、石油、挖井等地下作业
安全问题一直是煤炭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2008年,郑建利主持研发出了环形压力传感器,大幅度提升了煤矿、石油、挖井等地下作业的安全性。“原先同类型设备主要靠进口,要花费几十乃至上百万元,我们这一套只要四五万元。”郑建利说,这款传感器面世后,在徐州、山西等地的矿井得到了应用,广受好评。但是,仅仅一年后,郑建利就决定放弃专利权,允许并传授行业内其他企业制造研发此款传感器。
在郑建利看来,奖状、专利、证书都只是一张纸而已,只有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上,让所有需要的人都用得上,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多年来,他放弃的专利或放弃申请的专利,还有螺杆式传感器、深海防水防腐蚀传感器、外卖货架和无人超市可用的自主测算系统等产品。
郑建利的这份社会责任感,同样体现在他的用人理念上。公司成立至今,在选择员工时,郑建利把就业机会留给了当地居民,并优先考虑残疾人。从公司成立至今,都有残疾职工在公司重要岗位上工作。“做企业不单单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更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郑建利说。
不少职工学的不是这个专业,郑建利就从技术、学术、操作等各方面手把手带教,传授技术。当初的不少“外行”,如今已成长为这个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渐渐地,职工们也把郑建利当成是老大哥和知心人,有的员工在公司一干就是二十几个春秋。